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北京天坛祭天及仪仗表演年始末(4)

来源:清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明代祭天典制是这样的:用28头牛、33只羊、34口猪、2只鹿、12只兔,祀前一个月,将准备上供的动物供养在“牺牲所”。前两日,由官员省牲,随后这些动

明代祭天典制是这样的:用28头牛、33只羊、34口猪、2只鹿、12只兔,祀前一个月,将准备上供的动物供养在“牺牲所”。前两日,由官员省牲,随后这些动物被送到“宰牲亭”制作为贡牲。再次日,官员向皇帝复命,确定24名分献官。到了正祭日,皇帝出斋宫东门去祭坛开始祭天大典。此时,鸣太和钟、举燔炉火,皇帝就位坛上,典仪唱乐舞生就位,执事官各司其职,陪祀官、分献官各就其位。导引官引皇帝至御位,内赞奏就位……此后,典仪唱《迎神曲》,皇帝四拜,百官随之。一段仪式之后,皇帝祭天的“三献”开始。

一为“初献”。皇帝到“上帝神位”前,执事官以“爵”跪进于皇帝右,皇帝献爵、献礼,乐止。此时由内赞奏“读祝”,祝文为:“维×年,岁次××(甲子)正月×日,嗣天子臣(御名)敢昭告于皇天上帝、后土皇地祗。时为孟春,三阳开泰,敬率臣僚,以玉帛牺牲、粢盛庶品恭祀于大祀殿,备兹燎瘞,皇考太祖高皇帝配神,尚享。”读毕,乐声大作,皇帝及百官跪拜。后面开始“亚献”和“终献”礼。

清代又改回过合祭大典,但后来还是天地分祭了。此时的大祀祝文也有了比较大的变化。

通观历史上的祭天大典,我们不难发现,它的实质就是在推崇一种人要敬天、畏天的理念,承认人在改造自然时难以改变的对自然规律的依赖。当然,这是我们依据现代科学理念作出的解释。我们该有的判断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事情自古有之,和今天相比,本质上也只是改造的程度、改造的层面不同而已。但我们很清楚的是,今天人类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恰恰正是对自然认识更深、理解更透,更顺应了自然的结果。天、地,这两个物质世界的本源存在,我们改不了什么,因为人类也只是这个存在的一部分而已。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我们除了与自然和谐共存,没有别的出路。所以,仅就构建和谐世界、和谐社会这样的角度而言,古人的祭天和今天我们复排的祭天典仪,都一样具有很现实的社会意义。

基于此,天坛祭天大典复排剧组就确定了一个原则——最大限度地尊重历史,尽可能完整、准确地展现古人的天地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甚至不乏敬畏理念。

复排祭天大典的那些故事

后来,在天坛公园里举行的祭天及仪仗表演的复排是按照清朝的规制进行的。那是一个很不简单的工作历程,回忆起来,组织者、参与者乃至观众都有很多故事。

总导演贾乃鼎的故事

参与到祭天大典及仪仗表演的工作当中,出乎总导演贾乃鼎旳意料。他是被自己北京群众艺术馆的老同事、原副馆长石振怀拉进来的。那时,贾乃鼎已经退休,正在发挥余热,应邀为全国各地的地方群众艺术管理工作做演讲,在家撰写专著。

2007年的一天,石振怀一个电话打到了贾乃鼎的家里。他对老领导说:“您是不是再出山一回啊?”贾乃鼎问什么事情要出山?石振怀说,因为长年从事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管理工作,天坛公园的人和自己很熟,他们想再次复排天坛皇帝祭天大典和仪仗表演。“2001年开始的那个表演,人家不满意,要请北京群众艺术的专家参与进来,重新打鼓另开张。这事就非您不可了。”后来的实践证明,公园找贾乃鼎这个北京群众艺术馆的老馆长来做这件事很正确。总策划武裁军对记者说,贾老师太专业、太敬业了。从他接手这个项目之后,表演才真正地步入正轨,才很好地实现了公园对这个项目的设想。现在从国际和国内的反响看,他担任总导演的祭天表演“是对的”,连业内专家也这样评价。

从2007年61岁开始接手这个项目担任总导演,一直干到了68岁,贾乃鼎导的这版“祭天表演”已经定格在了中国祭天文化的历史记忆中。

贾乃鼎给记者讲了很多故事,这些故事的时间跨度是10年时间。

贾乃鼎不缺乏对北京皇城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所以在同意参与这件事的时候,他已经首先确定了自己主持复排工作的基本理念:依托于北京丰富文化遗产基础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北京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历史上满汉文化融合的重要标志,就是天坛及其祭天文化。

他用自己的“贾”姓举例说,他家的这个“贾”姓就有好几个民族的基因遗存。“但天坛的祭祀活动到后来是纯汉化的。自明代朱棣迁都北京后,开始把天人合一作为皇族文化的核心开始建设。到了清代最繁荣的时候,形成国家庆典是从康熙朝开始。每年冬至那天,皇帝进行祭天大典。镇三藩胜利之后,大典全部形式也最终完成,祭祀活动的内含也加进了保家卫国的理念,因为那时社会开始全面稳定,皇帝通过祭天大典,把希望满汉和谐共处、百姓对天地的敬仰全部融了进去。”

文章来源:《清史研究》 网址: http://www.qsyjzzs.cn/qikandaodu/2021/0322/498.html



上一篇:评散木居奏稿点校
下一篇:将典藏与生活结合起来专访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

清史研究投稿 | 清史研究编辑部| 清史研究版面费 | 清史研究论文发表 | 清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清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