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晚清史上的“义理”与“事功”——《衰世与西(3)

来源:清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这也是《衰世与西法》一书在形景不一的问题揭示中,一以贯之的思路。庚申之变逼出30年的自强运动,以及由“自强”派生出的“富强”,其要务皆是以

这也是《衰世与西法》一书在形景不一的问题揭示中,一以贯之的思路。庚申之变逼出30年的自强运动,以及由“自强”派生出的“富强”,其要务皆是以习得彼邦之长技守护中国自身和中国之固有。然而甲午来了,清流重起并经历剧变,他们的自强要义已不在“守”,而在“变”;继而,李鸿章的“取新卫旧”变成了康有为的“除旧布新”。与之相伴的,便是“取向变,本位变,理路变”。新学中人往往因推陈出新而流于离奇古怪,他们不但不再讲求“义理”,就连“事功”也大半是没有具体性的东西。论及科举改革,废八股试策论,八股陈腐,但策论“无涉于身心”*杨国强:《衰世与西法:晚清中国的旧邦新命和社会脱榫》,第328、308—336页。,讲实用、利害,却不讲是非、义理,“取舍之间便简单明了而不容易掀动心底波澜”。士林便弥漫于自强、富强的一路急迫,“仅有风气”而无学理,以至于越走越远,进入持续的激进化。在“西潮与回澜”一节,讲严复、章太炎、章士钊、陈三立、王国维、杨荫杭,他们也都曾是一时的开新之人,然而新潮扑来,“新潮面前甘做旧人*杨国强:《衰世与西法:晚清中国的旧邦新命和社会脱榫》,第328、308—336页。。深论历史,则西潮与新法恣肆泛滥,但终究不能“罩住中国”,如严复所说“大凡一国存立,必以其国性为之基”*严复:《读经当积极提倡》,王栻主编:《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0页。。在历史与文化的更深切浸染中,他们对新学作翻耕、反思,由此,对于富强的关注更多移向了对于“治道”的关注。进而,作者说,这种由维新到守旧的转向大悖于近代化的历史过程,但就因果而论,维新、守旧都由近代化的变迁而起,并始终与近代化的变迁相依存,若由这个意义作阐说,则他们的出现和存在,本身就是近代化历史过程里的一部分。

从“自强”和“富强”,作者又一路论及民本和民生。儒学民本主义把不扰民当成通例,但救亡以国家为旨归,其守定的旨义里自始就没有留出足够的余地,以包纳与国家和民族联为一体的“黎民”。而后,便是“富强”常常因四顾困厄而急切,又常常因急切而湮没二千年儒学一脉传承的民本主义和民生主义。在以国家为本位的富强立论下,对映着“小民救死不瞻”,儒学“天矜下民”的立教一变再变,作为观念的“富强”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矛盾*杨国强:《衰世与西法:晚清中国的旧邦新命和社会脱榫》,第348、351页。。

1840至今,不过百多年,这里面所包括的社会变动,千百万人的死亡,几亿人生活方式和心灵秩序的变化,这一切变化和时势演变的过程皆有内在的、长时段的因果。《衰世与西法》一书,论近代变迁,立足和放眼的,却是一个二千年的中国。也因此,作者在事功之外,更关注义理,在富强之外,亦用心民本。从这些原因和背景出发,找回遗落的“中国”。这是晚清民国以降,读书人始终致力之事。我们在这个脉络里,看杨国强先生的史作,衔联他身历的1980年代至今“一路独亢”的现代化,便可理解他对于义理、对于内圣的执着。可体验习近代史者,阅读胡文忠公见长江铁甲怆然呕血的悲恸*薛福成:《庸庵笔记》,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6—17页。。

或有闻,国强先生的学问“旧”、“文人趣”。“旧”,若不从“陈旧”理解,则我以为,这正落实了作者讲历史的个性和气象。在对近代中国“义理”——“事功”表象的陈述中,实则是他所体念的儒学脉络里“内圣”——“外王”理路的延展与开新。

三、知识的学问与解释的学问

从这里看去,《衰世与西法》一书和他的作者,都非常的“中国”。从文法,到理路。中国的史学,纪传与编年体例之外,还有史论一路。强调的,都是叙事,以及在叙事过程中解释历史。这不同于西方那个“讲故事”的传统,更不同于社会科学规范化、理论化之后的史学。它着重于在具体的人物和事件中,找出历史问题,分析这些问题的因、缘、际、会,起、承、转、合。《衰世与西法》以专题为形式,类于史论做法,所提出的问题,无一本于外铄理论,皆从历史本身中来。而解释,亦皆持议于“国家盛衰”、“生民休戚”。

《衰世与西法》一书,并没有新生代学人眼中最大程度的“新史料”。但作者的史识与史观,见于提问,形于文字,由深读产生的力透纸背的厚度,却是那些无温度的资料万万无法企及。作者的文字与行文结构,有着很强的“辩证性”,这不是玩文字游戏,亦非上下左右、罗包万象的“全面”,而是植根于历史事实和对这些历史事实进行解释基础之上的周密。因周密,则对历史的解释更加深刻。余英时《怎样读中国书》中说过,20世纪以来,中国学人有关中国学术的著作,其最有价值的都是最少以西方观念作比附的;如果治中国史者先有外国框框,则势必不能细心体会中国史籍的“本意”,而是把它当报纸一样的翻检,从字面上找出自己所需要的东①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418页。。这一评说,正契合了本书对于晚清中国“旧邦新命”和“社会脱榫”的种种论述。再以工笔与写意比方,前者细密描摹一个静物、一处景,后者则以水墨勾写一个场面、一处境;一则形象,一则传神,这完全不同。因之,世代在变化,文风与文法是多元的,我们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有不同的欣赏趣味。历史书写也在这些差异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审美,世事迁衍的痕迹,与古人同悲欢的温凉。每一个世代的写作者,也都会立于他的时代,怀抱某种孤怀隐衷。所有这些,汇聚的,便是我们这个民族在长久的时段中,用一笔一划,一字一句,加上玄黄与苍生,对世事、人性做出深浅不一探知的努力。

文章来源:《清史研究》 网址: http://www.qsyjzzs.cn/qikandaodu/2020/1116/395.html



上一篇:《清国史·忠义传》勘误二则
下一篇:深翻史料,探骊得珠 ——“吉林师范大学第二

清史研究投稿 | 清史研究编辑部| 清史研究版面费 | 清史研究论文发表 | 清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清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