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荐读|史学界的那匹领头马——记山大历史系奇才(2)

来源:清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1-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946年5月,东北大学从四川三台县迁回辽宁沈阳,8月复课。杨向奎跟着学校回迁,“他大概就在沈阳待了一个月,东北冷得早,他在南方习惯了,他受不了

1946年5月,东北大学从四川三台县迁回辽宁沈阳,8月复课。杨向奎跟着学校回迁,“他大概就在沈阳待了一个月,东北冷得早,他在南方习惯了,他受不了东北的气候,便回到了北京”,杨向奎先生的女儿杨永贤告诉半岛记者,“那时候北京大学校长是父亲的恩师傅斯年,有意让他留在北大执教,但傅斯年希望父亲主动申请,父亲则希望得到聘请,两人就这么僵着。”杨向奎晚年助手吴锐说:“杨先生在山大十年,最初他是想留母校北大的,但北大的校长傅斯年先生虽然也教过杨先生,但始终认为杨先生属于‘顾派’(即顾颉刚),不愿主动留杨先生,杨先生自尊心也强,不愿求情,于是主动到山大,脱离学术界的派系”。

其实,杨向奎不是第一次来青岛,早在1937年,他就来过,他说:“青岛大街上行人很少,干净而又美丽。青岛给我的印象是美丽而保守的,美丽是自然的,保守是人为的,民国初年,清朝遗老聚居这里带来保守。”惬意的风光,宜人的气候,让杨向奎对青岛有了向往。

一到校,杨向奎便担任代理中文系主任,而后组建了历史系,兼任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等职。和他有共同经历的,还有几位教授,“山大中文系教授中有几位是从三台东北大学来的,陆侃如、冯沅君、丁山、赵纪彬都是”。以后,杨向奎和他们来往甚密,尤其是赵纪彬,杨向奎经常去他家里做客,赵纪彬的妻弟李希凡在《迟到的悼念》中,便提到过两人交往的细节,他还提到,当年的杨向奎经常西装革履,皮鞋擦得锃亮,仪表堂堂。这样的形象,让杨永贤很是惊讶。

由于特殊的父女关系,杨永贤与父亲相处的时间很少,两人频繁接触是在“文革”后,“我印象中的父亲穿着朴素,饭食简单,和他们描述的根本不一样”。或许,这与他们特殊的经历有关。冯沅君年轻时也是风云人物,曾经衣着时髦,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便褪去光芒,打扮朴素。而杨向奎先生曾留学日本,意气风发,打扮考究也是自然。

195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的邹逸麟(后成为复旦大学教授)回忆说:“那个年代教授们生活上很朴素的。穿的大多是蓝布中山装、布鞋,冬天个别还穿长袍,如张先生(张维华)、童先生(童书业)。穿着最讲究的是杨先生,平时多为呢子中山装,冬天外加开丝米大衣,拿出来的手绢多为丝质的。我们学生在背后说,杨先生真有绅士派头,师母对杨先生照顾得最好”。邹教授所说的师母,是青岛解放前夕,杨向奎觅得的伴侣,青岛一位中学教师尚树芝,两人育有两子一女。

杨向奎带领历史系迅速步入正轨,名望不亚于中文系,形成了“八马同槽”的局面:杨向奎、童书业、黄云眉、王仲荦、赵俪生、张维华、郑鹤声、陈同燮,他们各有所长,分别以中国古史分期、中国农民战争史、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等重大学术话题为开端发皇。

杨向奎先生作为“八马”中的领头马,不但任要职,而且给学生们上课,“杨先生为我们上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他的思想史课比较深,有时还联系到一些哲学和物理学问题”,邹逸麟教授撰文称,“杨先生的学问很深,他的古代礼制的专著和有关墨子自然科学的论著,我实在看不懂。有一次我去北京开会,去他府上拜访,我说杨先生您数学这么好,当年为什么不搞自然科学。他说年轻时对历史学有兴趣。据我知道我国老一辈史学家里如此兼通文理的很少,他真是一位奇才”。

说杨向奎为奇才,真不为过。在他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六十余年里,先后致力于中国社会史、经济史、思想史、学术史、历史地理的研究,著述宏富,发表了《西汉经学与政治》《中国古代史论》《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等10余部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数百篇。更令人惊叹的是,“文革”期间,由于不能从事历史学研究,花甲之年的他竟然转而开始向物理学进军,对理论物理学进行了具有突破性的研究。

“郑荃是中文系学生,地下党员,通过她和中共青岛地下市委有了联系,做了一些工作,微不足道,这些事记忆犹新”,杨向奎先生在《忆往》一文中说。

虽然他谦虚地说是微不足道,但他完成了党交给的两项重要任务:“一是不要将山大迁离青岛,二是保住青岛纱厂,我在有关通知的帮助下完成了这两项任务”。这便是在学生心目中的老学究最出人意料的一面。

而他在山大期间,除了教学以外最为突出的工作,则是“1951年,我和山大文学院同仁创办了哲学社会科学刊物《文史哲》”。

文章来源:《清史研究》 网址: http://www.qsyjzzs.cn/zonghexinwen/2020/1112/389.html



上一篇:溥仪虽然没有儿女,却有个争气的弟弟,如今3个
下一篇:70岁专家称满清入关为民族融合,被年轻小伙掌掴

清史研究投稿 | 清史研究编辑部| 清史研究版面费 | 清史研究论文发表 | 清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清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